人民爱健身发布《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健康乐鱼体育·生活--人民网

2024-09-14 14:44: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leyu·乐鱼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颁布实施,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越来越多的国民将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养成规律健身的习惯并追求更科学、更便捷的健身服务。

  为直观、动态、数据化观察2020-2022年全民健身趋势,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学术支持、人民网主办的“人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由Keep运动研究院提供数据支持,结合《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和访谈调研内容乐鱼体育,发布“人民爱健身”《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

  调研发现,我国7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67.5%,较2014年调研增长18.5%。以一周作为观察周期,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每周平均健身2.52天,每周平均健身累计时长为99-120分钟。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编制的《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建议,成年人每周累计进行2.5-5小时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每周至少进行两天肌肉力量练习。因此,我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体育健身系统性、持久性和健身质量方面还需要提高。

  我国国民体育健身项目丰富多样,不同健身人群各有所好。跑步、跳绳、骑车、球类、健步走、广场舞、舞蹈和体操都是国民健身经常参与的项目。男性健身者比女性健身者更喜欢户外健身方式。女性健身者比男性健身者更喜爱舞蹈和体操。此外,国民对力量训练也比较重视,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25%的健身者经常性参加力量训练。

  国民对体育健身目的认知更加全面,91.0%的儿童青少年、87.2%的成年人和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乐鱼体育。参加调研访问的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75.52%的受访者回答,健身是为了提升身体功能。

  青少年健身人群和女性健身人群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运动能力”,老年健身人群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心肺功能。72.1%的受访健身者认为,体育健身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层面,还体现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加社交关系方面。

  在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68.5%的成年健身者曾得到过科学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身者曾得到过科学健身指导。这两个数字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提高13.5%和3.7%乐鱼体育。通过平台获得体育健身辅导和协助的人群中,67.43%的健身者主动寻求科学健身指导内容。

  “公共体育场馆”“广场空地或道路”“健身路径”“社区体育场地”“公园内园路与铺装场地”,是成年人与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国民使用政府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和公园内场地进行体育健身的比例,分别为26.9%和9.0%。与2014年调查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8.5%和3.6%。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偏爱户外健身。49%的健身者选用户外运动方式。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2020年以来,居家健身成为新的体育健身场景。在同等便利的体育健身环境条件下,74.3%的受访者首选在户外健身,46.2%的受访者首选居家健身,30.8%的受访者首选在室内健身场馆健身。

  与60岁以下健身人群相比,60岁以上的健身人群更喜爱在户外锻炼。与男性健身人群相比,女性健身人群更喜爱居家健身或在室内场馆健身。

  全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每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是99.13分钟。南方地区健身人群每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比北方地区健身人群多10.69分钟,达到109.82分钟。东部地区健身人群的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和能量消耗值,超过中西部地区健身人群。

  对于每周进行3天以上体育健身的人群(即积极健身人群)来说,南北东西也有差异。西部地区的“积极健身”人群每周平均累计健身时长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北方地区的“积极健身”人数超过南方地区。

  全国各城市的体育健身习惯各有特点。北京健身者喜爱“健步走”和跑步,不仅参加走、跑运动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最多,走、跑的距离也最远。上海健身者不仅喜爱健步走、跑步和骑车,还喜爱太极拳、格斗和冥想。沈阳健身者的跑步距离位列全国前三甲。说到骑行,全国各城市中,石家庄市独占鳌头,石家庄健身者在健身骑行的时间和距离上都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一。

  就全国范围来看,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普遍在晚间时段(17:00-22:00)进行体育健身,其他受到偏爱的健身时段是清晨(7:00-9:00)白天(9:00-17:00,午休除外)和午休时段(12:00-14:00)。

  北京的晨练高峰时段是清晨7点,上海的晨练高峰时段是早8点。广州和成都的健身者更喜欢晚上体育健身,且这两个地区的健身“晚高峰”比全国的健身“晚高峰”时间迟一个小时。

  从每周平均累计体育健身天数来看,全国范围的健身人群,体育健身累计天数最多的季节依次是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不过,健身能量消耗值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可以细分为两部分人群,一部分是规律健身人群,他们平均每周进行1-3天体育健身,他们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总数的75%。还有一部分是积极健身人群,他们平均每周进行3天以上体育健身,他们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总数的25%。

  我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每周平均体育健身累计时长为99-120分钟。积极健身人群比规律健身人群,每周平均健身累计时间多73分钟。

  男性积极健身者平均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消耗306.19千卡(约相当于100克烧饼的热量),女性积极健身者平均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消耗206.45千卡(以一杯100克普通酸奶计算,约相当于3杯酸奶的热量)。

  在积极健身人群数量方面,北方地区超过了南方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健身人群的能量消耗值高于全国整体平均数据,超过中西部地区。

  以一周作为观察周期,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坚持体育健身的“决心”,在一年四季中“有强有弱”。全国范围内,健身者每周坚持体育健身天数的排名,依次是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所以可以说,最容易坚持体育健身的季节是冬季。

  健身者每次体育健身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也是冬季,不过,体育健身能量消耗值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同一地区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夏季人均能量消耗值是冬季人均能量消耗值的2-3倍。

  国民健身项目主要是健步走、跑步、球类和健身舞蹈乐鱼体育,老年健身者更重视力量训练

  我国全年龄段健身人群都有各自经常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低龄人群主要体育健身项目是跑步、跳绳、骑儿童自行车;成年人主要体育健身是跑步和球类;老年人群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是健步走、跑步和广场舞。

  男性健身者热爱球类运动人数最多,女性健身者热爱舞蹈和体操类运动人数最多。低龄男生和青少年男生,更喜爱篮球,低龄女生和青少年女生更喜欢跳绳、舞蹈和体操。老年男性健身者参加乒乓球和登山的比例较高,老年女性参加广场舞和健身操的比例较高。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也重视力量锻炼。在有意识经常进行力量训练的健身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近于2:1。17.2%的成年男性健身者和8.0%的成年女性健身者经常性地参加力量锻炼;7.1%老年男性健身者参与力量锻炼,3.1%老年女性健身者参与力量锻炼。

  在通过体育健身指导平台辅助健身的健身者中,无论是男性健身者还是女性健身者,都会选择力量训练性的体育健身课程。在力量训练课程用时上,青少年健身者平均用时15.44分钟;成年健身者平均用时20.07分钟;老年健身者平均用时41.72分钟。

  与成年人健身者相比,老年健身者不仅在力量训练课程上所用的时间更长,而且练习该课程的频率也高于成年健身者的平均值(1.07次)。老年健身者每周平均有1.45次练习力量训练课程。

  概括地说,国民体育健身的第一目的是为提升身体功能,其次是为调节心情、保持精神健康。男性健身人群对于体育健身的第一诉求是塑形。女性健身人群的第一诉求是减脂。

  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68.5%的成年健身者曾得到体育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身者曾得到体育健身指导。67.43%的健身者主动寻求科学健身指导内容。这部分人群在体育健身时专门练习热身、拉伸类课程的时间占总健身时长的4.41%。

  主动寻求体育健身指导的健身者,希望在以育健身项目中得到课程指导和陪伴训练:跳绳、跑步、动感单车类、高强度间歇训练、健身操等。

  通过体育健身指导平台进行辅助健身的健身人群中,男性健身者最常参加的课程是力量训练、热身与放松、户外跑步;女性健身者最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是力量训练、健身操、热身与放松。

  按照健身运动强度与动作难度划分出高、中、低三个级别,男性健身者在高中低各健身强度上,都喜欢训练腹肌和胸肌。女性健身者在中高强度的健身课程上,倾向于将“暴汗健身”和韵律相结合,喜欢各类有氧操和快乐舞蹈;在中低强度的健身课程上,更在意“瘦胳膊”、养成“马甲线”和“瘦腿”等身体部位训练。

  在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选择在户外健身的人群占比49%。户外健身各项目中,进行跑步的人数最多,占所有户外健身运动人数的39%,并且在2022年,户外跑步人数显著增长。除跑步外,健步走和骑行也是受健身者喜爱的户外项目。相比之下,男性健身者更爱跑步和骑行,女性健身者更爱健步走,男性骑行健身者人数是女性骑行健身者人数的2倍。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最受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欢迎的“燃脂三件套”是,跑步、跳绳、健身操。每个周一和周二的19点-22点,是体育健身操课的“高光时刻”。

  在此时段中,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有24.67%的健身者在跳操,他们每次跳健身操的平均时长是13.21分钟。91.11%的健身操练习者是女性健身者。男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有18.8%的人每周至少1次参加操课健身。

  从2020年到2022年,18岁以下健身人群跳健身操的人数大幅增长,2022年比2020年增加2倍多,但平均跳操的时长有所减少。相比之下,45岁以上健身人群,近3年来跳健身操的人数虽在小幅增长,但累计时长保持均衡。他们在2020年平均跳操时长是17-18分钟,2021年和2022年基本保持这个时长。

  接受调研的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56.2%的人表示体育健身的激励来自“共同健身伙伴邀约”,这一选项超过了来自“自律”的健身激励,说明体育健身具有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特别是在居家健身场景中,分享健身成果也是健身激励措施之一,在这方面,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平台更具优势。使用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的健身人群中,超过4%的健身者每天更新和分享体育健身数据。

  在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受访者中,35%的受访者认为,平台提供的数据形态奖励(如运动数字勋章)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激励,其对体育健身的激励作用超过了“来自健身场馆的督促提醒”。在获得数据形态奖励的健身人群中,分享数据形态奖励的健身者占3.82%。在户外健身项目中,获得数据形态奖励的健身者中有11.85%的人主动分享。郑州健身人群尤爱数据形态奖励,他们参与数据形态奖励活动的比例是其他城市人群的3倍。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普及和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各个城市的“体育健身圈”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显示出“活力十足”“动能无限”的体育健身魅力。

  综合城市中参与健身的人数、健身习惯分析和健身环境友好程度等因素,这10个城市可以称得上“活力十足”“动能无限”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郑州、重庆、深圳、杭州、西安、武汉。

  1个小时后,早8点,上海健身人群迎来晨练高峰时段。上海健身者更偏爱力量训练和增肌塑形。除了走路、跑步和骑车,上海健身者还喜爱太极拳、格斗和冥想。

  晚上是成都和广州健身者的体育健身高峰时间,他们比全国健身者晚1个小时健身。

  全国有意识主动参加健身人群中,很多人喜爱“健步走”。北京是周行走累计距离最多的城市。郑州是周行走累计时长最长的城市。

  深圳是周行走累计时长第三长的城市。沈阳是周行走累计距离第二长的城市;哈尔滨是周行走累计距离第三长的城市。

  全国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上海健身者和北京健身者在爱“跑步”方面不分胜负。上海是周跑步累计时长最长的城市,北京是周跑步累计距离最大的城市。除了京沪,广州、成都、苏州、西安、沈阳的体育健身者都在全国“爱跑榜”上有一席之地。沈阳健身者跑步累计距离在全国位列三甲。

  石家庄和昆明不仅是周骑行累计时长城市的冠亚军,也是周骑行累计距离城市的冠亚军。

  同样是热爱户外健身,各个城市的“主力年龄群”有所不同。2022年5月,北京健身人群对户外健身的热情激增,新晋“遛弯儿”爱好者集中在40-60岁。北京中轴线和东三环亮马河边,是被打卡最多的“遛弯儿”路线。

  上海的户外健身人群集中在22-25岁,热门路线以生态公园和文艺景点为主。成都市户外健身人群主要集中在12-18岁,跑步路线以湿地公园为主。郑州市户外健身人群中18-22岁青年占6成,男生是女生1.5倍。杭州市户外健身热门路线点的花令十二·国风跑道乐鱼体育。

  国民积极健身趋势的加强,将促进体育消费及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赛事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据调研,2020年成年人与老年人人均体育消费分别为1758.2元和1092.2元,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增长789.8元和588.2元。在消费类型方面,2020年成年人与老年人实物型消费在体育消费中占比为53.7%,与2014年调查相比,下降25.3个百分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占比分别为20.6%和7.7%。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提高13.7和2.5个百分点。

  在对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人群进行的调研访问中,80.4%受访健身者表示,愿意在健身鞋服领域进行消费;54.1%受访者愿意在健身器材、装备领域进行消费;32%受访者愿意在健身食品与饮料领域进行消费;28.6%受访者愿意在健身智能设备及周边领域消费;24.2%受访者愿意在健身课程与健身卡领域进行消费;14.2%受访者愿意在观赏体育比赛的消费领域消费。多家互联网平台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6月,小型居家健身器械、健身服和运动鞋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32%-300%。

  体育健身除带动体育消费总额增加外,也促进体育消费结构优化。国民体育消费倾向从实物型逐渐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转变,体育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国民体育健身对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有直接拉动作用。

  2020年以来,政策也不断释放出利好信号。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相继举办多种主要由群众参与的运动赛事,让群众体育赛事与群众健身行为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2022年6月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向公共体育场馆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群众进行科学健身活动。

  随着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体育健身将更加广泛地与可穿戴设备结合。这将辅助健身者便捷地获得科学健身指导,令健身更安全、更高效。

  健身者不仅可以在健身场馆获得专业运动员提供的健身指导,还可以通过元宇宙技术,与各运动项目的世界冠军“直接较量”,这令健身更有趣和更具创造力。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智能健身器械、智能冲淋设备和健身步道智能服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这将令健身者在15分钟健身圈内,更加舒适和安全地享受体育健身。

  同时,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将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健身项目,全年龄段人群将在预防近视、缓解体态畸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更加系统和广泛地享受体育健身的益处。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健身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人格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将受到更多重视。

  国民在体育健身活动和项目方面的多样化发展,也将促进国家健身场馆的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如人们对冰雪运动项目的热爱将带动冰雪旅游业态的发展和成熟一样,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也将向服务业延伸发展。

  体育健身将进一步促进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体旅融合的发展,将成为人们谱写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点睛之笔”。

  专家审核:张一民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搜索